导入数据...
四川省系统谋划 精准发力 持续推进“双减”改革走深走实
[聚焦“双减”]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6月9日
  查看:7477
  来源:教育厅

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将深化“双减”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把“双减”工作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系统谋划、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推动“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一、提质增效,筑牢学校教育“主阵地”

落实“双减”工作的关键是做优做强学校教育。坚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强力推进校内“减负”和“提质”并重,着力实现作业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课后服务水平“三提高”,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给学生及家长吃上减负“定心丸”。

(一)切实减轻作业负担。建立严控总量机制,指导学校“一校一案”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坚持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学科轮流作业制度,探索每周一天为“无作业日”,减少周末、法定节假日书面作业,指导督促老师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时长有关规定。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54.12%提高到100%。建立考试和作业协同制度,印发文件明确考试和作业功能定位,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少考精练,考练互补,做到考试和作业协同互补。建立作业设计质量把关制度,各级教研部门发布作业设计与使用建议,学校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基础性作业”,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确定“个性化作业”。创新学情评价反馈机制,积极探索学生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及反馈的内容及方式,以关键表现记录、激励性评语和增值性评价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制定《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建立随机推门录课常态化机制,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设推门课堂专区。建立并落实局长、校长、年级组长、学科教师定期听课评课制度。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和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培育新一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以“四川云教”为主体,市(州)“数字教育学校”为支撑的公益性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打造“三个课堂”应用体系,将优质教育资源、课堂输送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

(三)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完善“减负、提质、强服务”的政策指导体系。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5+2”模式全覆盖,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积极探索推进寒暑假和周末托管服务,推广运动队、艺术团、工作坊活动模式,丰富服务内涵。将落实“五育并举”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开展“百名校长亮方案”“千名教师献优课”课后服务展示活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整体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超过95%,家长满意率超过97%。四川天府新区在全国首创体育教师共享中心,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广纳体育人才到学校“多点执教”,推行全区“排课走校”试点。吸纳引进奥运冠军、优秀退役运动员、专职教师入驻共享中心,为学生个性化多元需求提供精准化、订单式服务。该模式已扩充到科技教育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同时教育部向全国推广其做法经验。

二、从严治理,打好培训监管“组合拳”

统筹推进、综合施策是推进校外培训治理的重要手段。四川省坚持多方协同,强化全流程管理,抓实日常巡查,整治培训机构,严管培训资金,严查违规行为,全省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落实线上全流程管理。四川省较早开展校外培训信息化管理,依托“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印发系列文件、召开调度会、定期通报进度等措施,实行实名制管理,实现校外培训机构资质、课程、资料、收费等信息及时管理,落实全流程监管。截至目前,管理平台已上线机构7984家,上架各类课程1.7万门,监管资金3.3亿元,基本实现对全省校外培训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成都市金堂县开展“先学后付”试点,为校外培训收费监管探索新的模式。当前,管理平台结合新出台的非学科类管理办法,正在进一步升级完善功能,拟于近期上线2.0版。2.0版将严格落实“一点一证”“一类一证”要求,实现学科类、非学科类机构的精细化分类管理。

(二)狠抓线下日常监管。加强部门协同,对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违法问题开展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截至目前,省市县近11万人次先后参与日常巡查工作,排查各类机构8.3万家次,发现并查处违规机构1560家、无证照机构1782家,先后处罚机构1930家。紧扣校外培训材料编审用和从业人员招用管,坚持“准入+审查”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排查+抽查”相结合,守好校外培训内容关和人员关。严格广告管控,全面排查清理辖区内校外培训广告,查处教育培训类虚假违法广告案件72件,罚没86.3万余元。加大典型案件曝光力度,先后公布违法违规教育培训广告案例共24件,被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为校外培训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例2个。

(三)从严查处隐形变异。严厉打击“上天”“入地”“换马甲”等隐形变异培训行为,严惩重罚违规机构和个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针对寒暑假等重要时段,开展“监管护苗”专项行动,对违规培训多发的商务楼宇、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进行排查,严防严查以“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营造快乐假期良好环境。开展艺考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加强联合检查巡查和投诉举报核查处理,对机构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虚假宣传、违法广告、虚构原价、干扰考试招生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重点监管。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违规收费“卷钱跑路”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发现的退费纠纷不断、恶意涨价、处于非正常停业状态的培训机构等,做到“控人”“控钱”,截至目前,查处机构105家,罚没749.31万元。

三、宣传引领,营造“双减”改革“好氛围”

坚持合力画好“双减”同心圆,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强化督查督办,拓宽监督渠道,不断延伸“双减”监督触角,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双减”工作见实效、见长效。

(一)持续正面发声。实施“双减”工作宣传报道积分制度,进一步激发各地做好“双减”宣传工作的积极性。每周编发“双减”信息简报,每日编发“双减”工作动态,分享各地各校的好做法、好经验,展示“双减”成效,累计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案例165个,被教育部评为“双减”工作优秀案例11个。举办“‘双减’大家谈”主题沙龙,邀请专家学者、教育部门负责人、校长、教师、家长围绕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家校共育等热点话题作分享,凝聚各方共识。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积极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四川省终身学习在线平台提供免费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和正确教育观念,营造家庭、社会、学校协同育人环境。

(二)落实督查督办。四川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连续三年把“双减”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作为督察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地方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落实跟踪问效,促进突出困难问题解决,以督促减、以督增效。2022年,责任督学实地督导学校9431所,出具整改通知书及问题清单2324份,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巡查暗访,共计印发督办单485件,通报332次。

(三)加强社会监督。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校外培训治理,选聘100名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公布省市县三级监督举报电话,依托全国12315平台接收教育培训类投诉举报,为学生家长挽回经济损失999.4万元。设立“校外培训治理曝光台”,动态发布查处的违规培训行为案例。发挥四川省政协对“双减”工作的视察监督协商作用,将“双减”工作列入重点提案,开展调查研究、专题协商、建言献策,各位委员对“双减”改革取得的成效均给予充分肯定。四川省基本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和理解“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

【编辑:四川教育发布】


(微信扫描分享)